要是有儿子成绩不好,那该多好?
01
看到王开东老师的一篇文章,文章中引用了一则新闻中的故事:
北京一位91岁的老爷爷,三个儿女都是学霸,大儿子博士毕业去了美国,二儿子献身国防,小女儿远嫁英国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在老伴儿去世后,老爷爷没有儿女的陪伴,晚景凄凉。
老人常常忍不住感叹:“要是有儿子成绩不好,那该多好。”
王老师还和一位著名的国医大师交流,对方说自己在北京坐诊,“经常目睹一些看病的官员和大知识分子,他们大都把孩子送到国外,自己留守在中国。这些留守的老人看个病非常困难。他们普遍目光呆滞,无所适从,像没头的苍蝇到处乱窜。”
我相信上面的情形都是真实的,不过,我们不能将原因归结于孩子的成绩太好。
造成老年人晚景凄凉原因多种多样,并非一个成绩好或者坏能够涵盖。
02
家里有个成绩差的儿子,父母就一定能够晚年幸福吗?
显然不一定。
在我们的身边,不乏学业无成还不务正业的败家子,他们有的以啃老为乐,根本没有能力赡养父母。
这个,恐怕不用举例。
当然,这属于特殊情况,我们需要讨论的是,一个普通家庭里一个人品正常的孩子,什么样的学习成绩可以更让父母的晚年受益。
至少以笔者的经历来看,还是学习成绩好一些为佳。
我出身农村,童年的伙伴可以分为两类:考上大学和没考上大学。
成绩好考上大学的,分布在从县城到地级市到北上广各个城市,渡过了早期的艰难,现在生活条件大多还好。
他们的父母如果还住在农村,会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反哺,让老人的生活水准保持在不错的水平,生病时也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。有些经济条件好的人,已经把父母接到了身边。
而那些早早就辍学的人,现在自己的生活大多不是特别富裕,对父母就算是想好好照顾,有时候也心有余而力不足。
更不用说很多人为了谋生,不得不外出打工,其实也做不到承欢膝下。
03
其实王开东老师文章里的老人基本上都不差钱,他们只是缺少亲人的陪伴。
这样的境况,其实无论孩子成绩好坏都是一样的。
最适合养老的家庭结构,是以前那种农耕生活。
那时候多子,人不出村,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几世同堂,昏定晨省,老人的身边总是有儿孙陪伴。
而在少子化、城镇化,而且高生活压力的当下,大家庭群居生活模式早已衰落,那样的生活已经不再可能。
不管城市还是农村,不管是成绩好还是成绩差,年轻人都要为自己的生活去奔波,他们无论多么孝顺,想长时间陪伴我们恐怕都有心无力。
看看农村的情况就知道了,现在村里的年轻人很少,留守老人众多,他们照样孤独。
04
理智一点说,我们这一代人,晚景凄凉可能是必然要接受的现实,养老院将是我们最终的归宿。
而此时,钱就变得非常重要。
从整体上来讲,成绩好要比成绩不好的收入更高,高学历群体要比低学历群体收入更高,这是有调查数据支撑的。
比如王老师文章里的那些老人,他们的子女也许做不到时时陪在身边,但一定有足够的钱可以让他住养老院,而且还是不错的养老院。
而如果子女不优秀,恐怕即使陪伴在身边也不见得幸福。
老人患了并不是很严重的疾病,却因为花不起几万块钱的医疗费而不得不放弃治疗的事情,在现实中不是没有发生过。
晚来孤独当然是一种悲哀,但老来生病,明知能够看好却无钱医治,是更大的悲哀。
无疑,子女的成绩好一些,取得一个不错的学历,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,拥有一份不菲的收入,将来父母有需要时,他们的承受能力也会更强一些。
“成绩不好就承欢膝下,成绩优异就上交国家”是很多人的调侃,其实很多时候,成绩好了对国家的贡献大,对父母的贡献也大。
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,努力读书,取得好成绩,可以改变自己和父母的命运,这是一定的。
前几天,“科普中国”还推出过一篇题为《最新研究证实:孩子学历越高,爸妈活得越久》的文章,似乎也是一个佐证。
05
富兰克林说:“有三个朋友是忠实可靠的——老妻、老狗与现款。”
年轻的时候可能不觉得,但年龄大了,就知道这句话的正确性。
儿女是靠不住的,这不在于他们孝顺还是不孝顺,而在于他们并不只属于我们。
他们的肩上有太多的责任,承欢膝下只是他们应该承担的责任的一部分,而且,优先级还不是那么高。
且不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,就算是他们自己的生活,也必须要先得到保障。
我们的心中纵然有万般渴望,也无法要求他们放弃事业放弃自己的生活来缓解我们晚年的孤独。
91岁北京老爷爷的晚年值得同情,很可能,我们将来也会面临同样的境遇。
但我仍然希望孩子的学习成绩能够更好一些,在他的成长过程中,我们收获了别人的羡慕,自身的快乐,心理和精神上的满足,学霸父母头衔的荣耀,这已经够多。
晚年时能不能儿女膝下承欢,实在并不是孩子成绩好坏所能决定,我们也不敢奢求。
明珠絮语(ID:tsliuchanghai),以教师和家长的双重视角看教育,解答青少年和家长的教育困惑。新书《为自己读书》正在当当、京东、天猫等平台热卖中!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