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岛电影学院学生拒领三等奖,媒体呼吁尊重这股锐气 环球速看料
青岛电影学院导演系2018级毕业生在学校“金象奖”颁奖现场弃奖而去,引发争议不断。
(相关资料图)
根据青岛电影学院官方微博提供的视频,当天,涉事学生在登台领奖后又从主持人手中拿过话筒,“我是18级《吹响小山河》的导演,今天专门回来感受金象奖典礼,很用心的这部片子拿到了三等(奖),挺出乎意料的,团队很用心的拍摄、制作,我个人出了30多万,学校出了一部分。得了三等奖,我是不接受的……希望观众、评委好好看看我的这部片子。”
在说完“我会继续热爱我的电影,我会继续拍摄,坚持我自己的想法,但这个奖我今天领不了”之后,她把奖状和奖杯放下后离开。
目前,青岛电影学院方面作出的回应是,“评委老师都是比较专业,打出来的分是值得认可的”“当事人已经毕业,不会进行处分,自己的学生会保护好。”
“评奖这事,涉及评价的标尺,也涉及评委的看法,能否得到认同,取决于他人的审美。”极目新闻针对此事的评论文章谈到,对作品是否能获奖,能获多大的奖,只宜以平常心来看待。学校此次毕业联合作业“金象奖”颁奖典礼,是两届毕业生学习成果的集中展现,可见参评的作品比较多,竞争也比较激烈,作品能获得三等奖,也还是有竞争力的表现。
文章称,对某件作品而言,见仁见智也正常,在其他地方获奖,不代表可以一路“通吃”,此处不能获奖,也不代表就不好。拍电影也好,从事其他工作也好,首先是让自己喜欢,能自得其乐,这就不会受外界评价的影响,可以专心致志,相信有付出就会有收获,这个规律是客观存在的,只要用心去做,最终会水到渠成,实至名归。
这篇文章最后表示,对三等奖可以失望,但拒绝领奖,就显得不够坦然。据报道,学校连续九年组织学生联合创作完成300余部影视作品,斩获国内外数百个大奖,获得国内外专家学者高度赞誉,学生在创作实践中获得成长。毕业作品算是一个成长的起点,以此积蓄力量,让自己有收获,有提升,也许比获奖的意义更大。
红星新闻评论员文章指出,这名女生拒绝的理由值得商榷,但女生拒绝的做法却值得尊重,那是她的权利,亦是她表达观点的一种形式。
“有审美差异,有观点之争,这再正常不过,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交流、辩论,哪怕最终达不成共识,但这一过程是珍贵的。”该文认为,该女生不认可自己得了三等奖并拒绝领奖,亦可以视为她发起辩论的起点,以此为契机,青岛电影学院不妨将全部获奖作品放在网络平台上,使更多观众可以参与欣赏与评论,这对扩大学校与学生的影响力有好处,也对年轻人的电影作品传播有益处。
文章最后提到,拒绝领奖的女生有锐气,保持这样的锐气不被现实所磨损,可以鼓励更多年轻人重视创作而非忙于钻营。但与此同时,也期望她保持内省,注重观察内在感受与外在环境的冲突,并能够处理好这种冲突。在多媒体与全平台时代,相信优秀的人与优秀的作品,最终都会被看到和发现——拥有这份认知与底气,可以更从容地面对成长路上遇到的一切。
《青年报》6月22日刊发的评论文章则指出,穿梭在那些铺天盖地的分析与批评中,我们更关注的是,一个女孩表达“拒绝”的权利和社会接受这种“拒绝”的容忍度。
根据该文分析,在如今这个网络暴力随时对素人露出狰狞之态的大环境下,一个女性在公众场合的率性发声,将面对网络戾气的“三重危险”:
一是挑战师道尊严传统秩序的危险,有人认为该学生“不懂人情世故,人品有待提高”,缺少“社会的毒打”;二是作品和专业能力被挑剔的危险,有人将这部《吹响山河》与第一名的《红日照青林》做比较,指责该学生从画面到剧情都存在着差距,众说纷纭的评价,常常是撕裂而残酷的;三是被人抓住她发言的片言只语扣“崇洋媚外”帽子的危险,一句“这部影片在国际上获过很多奖项,但没有得到学院认可”让不少网友感觉是高人一等,“国外认可的就能得奖,这是啥逻辑?”
“这位同学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,并且她的表达也没有什么不妥。自己觉得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,每个人都理性合法发声,这个社会才会不断向前。从视频上看,这个学生充满不甘的情绪,但还是比较体面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。如果学校在评奖的时候能够说清楚不足和优点,以理服人,或许事情的走向会有另外一个分支。”《青年报》评论文章最后呼吁,如果后续能有评委站出来,和这个女孩进行真诚的交流,保护一个年轻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探索勇气,帮助一个对电影有热情的新人从青涩中获得积极的成长,这将是阻止这个故事走向网暴恶果的一个happy ending。
(原题为《青岛电影学院学生拒领三等奖,媒体呼吁尊重这股锐气》 作者 钟煜豪 来源 澎湃新闻)
统筹:陈若松 编辑:左海涛关键词: